• 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瓷器资讯

鎏金银丝龙纹青花五彩花口梅瓶

时间:2018-07-27 16:34:08   作者:金涌文化   来源:www.rongyi.org   阅读:5823   评论:0
内容摘要:梅瓶是传统名瓷,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所谓“银鎏金”,即在银质器具上以鎏金之法加...

鎏金银丝龙纹青花五彩花口梅瓶

鎏金银丝龙纹青花五彩花口梅瓶鎏金银丝龙纹青花五彩花口梅瓶

梅瓶是传统名瓷,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
所谓“银鎏金”,即在银质器具上以鎏金之法加以装饰。鎏金是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用涂抹金汞齐的方法镀金,近代称“火镀金”。 这种技术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斗彩是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互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斗彩工艺虽然在明初出现,而明代的文献却没有介绍,直到清代雍正年间成书的《南窑笔记》才予以介绍,但这并不贬低斗彩瓷器作为彩瓷产品发展重要阶段的作用。 在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瓷器的启发下,明宣德年间(1426 -1435 年)的制瓷工匠试著在已烧成的青花瓷器上,用铁红颜料绘画,再经800℃左右的烧烤,创制出青花釉上有红彩的瓷器,釉下青花与釉上红彩相互斗妍,相互衬托,这就是斗彩瓷器的最初形式。 其後,工匠们又创制了青花上金银彩等新品种.在明成化年 间(1465-1487年)斗彩已不是单一的釉上红彩,而是釉下 青花和釉上多彩的结合,一般有三、四种色彩,最多可达到六种 色彩。
始创于明永乐、宣德年间。因古时皇室常以它作祭器,故称“祭红”。古代,人们在配制祭红釉料时,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之物掺入釉料中,真可谓不惜工本。即使这样,也往往烧制不出好的成品。由於祭红釉瓷器历来难烧,因此它比其他色釉更为名贵。  祭红釉,釉色深沉,釉面光润,釉中无龟裂纹理,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它以铜为呈色剂,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锡,生坯挂釉,高温还原烧成。有的祭红釉料配制时,还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之物碾成粉末掺入其中,不惜工本。祭红釉是利用铜在还原气氛下呈现红色烧制而成,但这种生产气氛不易控制,因而十分名贵,明中晚期曾一度失传,至清代才恢复烧造,色泽更加艳丽、多样。 


标签:金银  五彩  银丝  
相关评论

容艺网(www.rongyi.org)-容天下艺术信息于一网(容艺网艺术交流很容易)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及时删除!

技术支持:能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