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铜器鉴定

如何从作伪方法鉴别青铜器

时间:2014-08-09 23:43:52   作者:古董拍卖专家   来源:   阅读:2681   评论:0
内容摘要: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兴收藏。”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古玩收藏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然而,最令广大收藏爱好者烦恼的是,市场上的古玩常常是真假难辩,有人甚至将多年积攒的巨资付之东流。  据省文物专家介绍,眼下在文物市场上...
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兴收藏。”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古玩收藏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然而,最令广大收藏爱好者烦恼的是,市场上的古玩常常是真假难辩,有人甚至将多年积攒的巨资付之东流。 
 
据省文物专家介绍,眼下在文物市场上流通的古玩相当一部分为赝品。古玩收藏爱好者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难免上当受骗。那么,怎样才能摆正心态,游刃于古玩市场而不上当受骗?日前,记者进行了一番探究—— 

如何从作伪方法鉴别青铜器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

“仿古”与“作伪”是两码事 
 
3月初,记者走访了数名省内知名的文博专家。提起古玩造假,专家们一直认为,首先要分清仿古与作伪的异同。 
 
所谓仿古,是指后代模仿前代的名品而仿制出来的品种。仿古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学习前代和别家的长处,如宋代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在当时便有其他的窑仿造,虽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风行于世。二是慕古,即对古人的崇敬和钦佩。从古至今一直就有仿制古玩的风尚。 
 
而伪作品一般出现在清末民初,即在原有古玩珍品基础上进行重新加工,采取后加彩、后加年款、磨底、重组、作旧等方法,冒充真品。这种以追求纯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伪造,早已脱离了仿古,就是作伪。 
 
专家认为,仿古品与作伪品虽都不是真品,但在价值上相差很大。以一件明代万历年间仿制的宣德炉为例,其价值虽不如宣德炉真品,但仍有很大的收藏价值。而现代仿制的“宣德炉”,其价值当然大打折扣。 
 
为了便于阅读,记者特地将古玩收藏分为四大类,一一请专家加以评说,希望能给广大收藏爱好者敲响警钟。 
 
揭秘之一:仿制瓷器真假难辨 
 
瓷器作伪的手法多种多样,让广大的收藏者防不胜防。一位已在收藏业内浮沉十年的贾先生为记者详细说了其中关节。为了收藏瓷器,他没少“交学费”。根据老贾的经历以及省文物专家的分析,记者大体将瓷器作伪分了几类。 
 
1、新瓷老锔老贾第一次上当,就是花高价买了这种赝品。当时经验尚少的老贾,在北市古玩市场上发现了一件青花瓷瓶,因确定瓶上的锔子(用来连接器物的金属两脚钉)是元代的,便认为这个瓶子也是元代的。后来,找专家鉴定才知道是假的。 
 
专家解析: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锔子将碎片连接在一起,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作伪手法。一般收藏者确定了锔子的年代,就依此推断瓷器的年代,上了仿制者的当。由于仿制容易,明代的锔子现在市场上能卖到几百元一个。 
 
2、新瓷老底收藏瓷器的第四年,老贾与几个朋友一起去农村“搜宝”。当地人出示了一件底儿上有贡御落款的瓷碗。“我看落款和宋代建州窑的非常相似,觉得比较有收藏价值,就买了下来。回来后和朋友仔细研究才发现,碗底儿处有一圈胶,说明这个碗的底儿是粘上去的!” 
 
专家解析:这种方法也比较常见,因为瓷器底上的印记落款很难仿制,所以一些仿制者从破损或者不具备很高经济价值的瓷器上将旧底切割下来,与仿制的瓷身拼接在一起,烧制成新的瓷器,再卖给经验不丰富者。 
 
3、加彩“2003年,我从朋友手里买了一个清康熙时期的五彩人物纹瓶,因为清代人物图案瓷器传世量少,我硬是花了五位数的大价钱。去年,家里着急用钱拿到拍卖行,人家说是假的,人物是新画的。” 
 
专家解析:加彩这类手法中包括真胎假彩,即将无纹饰的古代素瓷加上彩绘,重新烧制而成;补损成新,即将古旧破碎的素瓷粘合成器,在裂合处填上硬彩花饰,以此掩盖破损而成。但采用这种手法的并不太多,一是重新烧制时反而容易将瓷器烧坏,第二古旧的真品素瓷并不容易找到。
 
4、高仿真瓷据专家介绍,高科技手段被运用到文物造假上,能使作伪登峰造极、自成体系。比如,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做出的东西和原物一模一样,而硅橡胶翻模技术的运用,使仿品上的花纹与原物没有任何差别。面对这样的高仿真瓷器,即使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也很难分出真伪。 
 
揭秘之二:书画市场鱼龙混杂 
 
古画名作历来是人们追捧的对象,也是进行艺术品投资的一个好项目,更是历朝历代造假作伪者的主要目标。鱼龙混杂的书画市场既是收藏爱好者淘宝的好地方,也是造假者的“天堂”。 
 
张先生对古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他走到哪儿都喜欢找找古书画,一些爱好收藏的朋友给他取了个绰号“寻画人”。据原故宫博物院院长支运亭介绍,张先生手里有上百幅比较珍贵的书画,但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假的。 
 
书画作伪的方法基本可归结两大类:其一是完全作假,即运用勾、填、临、摹等手段,多依名家原本,按其笔法、构图特点进行“创作”。此类方法因经常露出作伪者的笔意风格,破绽较为明显。但有些完全凭空臆造者,只是假借名人之名,不管其书画风格如何,因为无法对证,反而容易骗人。其二是利用原画本身作假。多采取挖、刮、改、添款印,或以拆配、割裂等手段将原作改头换面,冒充名家作品牟利。这类作假的技术处理一般由装裱、修复的艺匠高手与画商或作伪画师合作完成。有时真假相掺,让人不易分辨。例如将通景条屏拆成单幅,手卷割成数段;或以大改小,杂凑册页等。此外,也有一些利用高科技手段如扫描,制作的假画,虽不易辨别,但在市场上非常少见。
 
揭秘之三:伪造古玉滥竽充数 
 
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在中国人眼里,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造假者也正看中了这一点,打起了歪主意。 
 
记者以打算入行学习经验为由,经朋友介绍,来到了皇姑区的一个小院,见到了一位“造”古玉的高手。虽然他看起来也就三十多岁,可圈儿里人却都叫他光叔。 
 
据说光叔的“独门秘笈”是作旧。在古董行里,作旧和做假是一回事,只是作旧的技术含量要大得多,光叔在这一行里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他专,活儿细。让人走眼的概率大小是考察作旧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 
 
“这是个是‘雏儿’,什么也不懂,您给说细点儿。”带记者来的小朴向光叔解释着。光叔拿器桌上的一个佛头给记者看:“咋样?”“雕工出众,颇有神韵,但一看就是新作出来的。”记者乍着胆子,照小朴教的对光叔说。光叔看来挺得意:“哦,眼力不错,你再看看这个。” 
 
“唐的?”“五代的?”“宋的吧?”……看记者发蒙,光叔的眼睛都亮了。“小丫头,和刚才的是一样的,只是处理了一下。”接着,光叔讲了“造”古玉的两个主要方法,一个叫“包浆”,一个叫“沁”。 
 
“包浆”可以用个通俗的例子来解释。一把被常年累月使用的锄头木把,会形成一层光泽。这种光泽润厚自然,和木柄浑然一体,温滑如玉,这就是“包浆”。“包浆”短时间不可形成,也不是各种油漆、涂料能表现出来的。百十年的老桌子、老柜子、老椅子,凡是被经常触及、摩擦的部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包浆。新玉想要有包浆就要用人手不停的摸,至少要两个月才能达到效果。“不瞒你说,刚才你看的佛头我晚上睡觉都搂着。”光叔诡秘地说。 
 
“沁”比较好理解。一些出土的东西,会在埋藏地下的岁月中形成沁。即土中的物质(包括土中水分所含的物质)会逐渐沁渗到这些东西之中,而形成可辨认的痕迹。沁又分土沁、水沁、血沁(古墓中尸棺中或尸棺旁的器物特征)等。即便是没有入土的器物,只要能够上年代,也会出现自然环境留下的沁,这种沁不是高人是不能一眼看准的。仿造沁主要有烤旧和使用化学物质两种方法。例如把玉烤熟放入红褐色的溶液中做假土沁,用火烧做假水沁等等。 
 
据光叔说,识别玉的新旧一方面要看它制造时的刀工,另一方面就要看玉表面的受蚀情况,看玉色。近现代制造的玉器往往追求古玉效果,有时做得很像,但总是有区别。如果你得到了一件古玉,它的颜色同我们所知道的标准作品颜色不一样,那就要认真分析这种颜色是我们所未知的古玉沁色,还是人工做旧,以此来判断作品的新旧。 
 
揭秘之四:假青铜器蔚为大观
 
公元前21世纪,商周奴隶制社会,青铜礼器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对于收藏界来说青铜器从来都是重中之重。收藏几十件瓷器、木器、字画的藏家并不少见,而收藏几十件青铜器的人屈指可数。随着人们对青铜器认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青铜器,有了市场,作假者便乘虚而入。 
 
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青铜器收藏家黄德先生。黄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收藏经历,将青铜器作伪总结出四种方法: 
 
镶嵌法。将新做的青铜器用酸作旧,再用从老器物上刮下的老锈镶嵌在铜器上,这种方式很能吸引那些光考虑老锈、不看器型的初级收藏者。镶嵌老锈一般都选在口沿、纹饰、表皮等容易看到的部位。这种作旧的鉴别方法是,不要光看老锈,而要整体上去鉴别器物真伪。而且,只要仔细把玩,就会发现锈会很不自然地脱落,所以比较好认别。 
 
后刻花法。一件老的器物,上面没有纹饰,后来刻上了花,雕刻细致入微。这种器物的鉴别方法是看凹槽里有没有包浆和锈色,如果是新刻的,凹槽里的包浆肯定被破坏。另外,什么时期的纹饰应该有什么时期的器型,如商代的鼎,刻上战国时期的纹饰,肯定是张冠李戴。 
 
残器凑整器。在市场上,器型古怪的东西一定要注意,有可能就是一些残器拼凑在一起的。比如,用下半部分做成一个鬲;把盆子改成爵等。这种作伪的方法在市场上见得最多,因此在碰到奇特器型的东西时,买家一定要小心。
 
新胎贴老皮。做成一个新器物,用老皮根据真正器物的花纹刻出来,刻出和老青铜器一样的东西贴到新器上去,做的大部分是高浮雕作品。这种器物就要看胎里锈色和外皮锈色是否一样。
 
专家建议:求宝应有平常心 
 
针对广大收藏者应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古玩市场,省文物专家建议,收藏者本身不应抱有侥幸心理,希望借收藏古玩一夜暴富,甚至总想拣个小便宜。收藏本是文雅之事,是为了养性,陶冶情操,而不能一味以赢利为目的,这样也不符合收藏的规律。并且这种侥幸心理就是给作伪者提供可趁之机。 
 
此外,书本上的理论鉴定知识,与实际还有很大差距。不要认为自己读了一些有关鉴定知识方面的书籍,就基本可以辨别出真伪了,首先所读的书籍其准确度有多大无法确定,一些书籍上用的都是赝品的照片,这样就会对阅读者产生误导。其次,一件古玩如果没有亲自拿到手上看几遍,在感性认识上就永远有差距,很容易根据片面的经验做出错误的判断。
 
=========
 
心得体会 - 青铜作伪九法 
 
青铜器是较名贵的古代器物。唐代以前的铜器习惯上称为古代青铜器,其价值最高。近年来,古玩市场上常仿冒古代青铜器出现,让人难辨真伪,下面就向您介绍青铜器作伪的几种方法:
 
    仿古法:作伪者一般均有所据,或依真器,或依图录。仿器形制与真器基本相似,尺寸大小也与真器相近。仿器一般仿得比较准确,若不细心观察,给以判断真伪。但不论仿得如何准确、逼真,其铜质、花纹、颜色均与真器有别,风格也迥然有异。同时,仿器比真器重,有压手感,这是普遍规律。
 
    拼凑法:又称“插帮车”。或同几个旧器中的残块拼成新器;或真器中缺失了一部分或几部分,另取其他器的残块按格局修完整;或真器中本无某部分,却节外生枝,添枝加叶拼成新器。
 
    改造法:即以某件旧器修改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器形。作为伪者将一些不易卖出的或价格便宜的器物加以改造,成为新器形。如原器本无梁无盖,而改成有盖的新器;或原器残存一部分,将其改成另一种新器。
 
    加花法:即真器上原有简单纹饰,作伪者选择合适的光素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纹,一般来说加刻的花纹与原器花纹是一致的。
 
    掏花法:即在原本无花纹的器物上先錾刻花纹,再沿着花纹将无花部位掏透或掏空,使原器变成一件镂空之器。这种掏花的作伪法,不仅刀痕明显,而且不符合器物的特征。
 
    添铭法:即真品本无铭,后在其上錾刻伪铭。后錾的铭文文笔均匀,字体呆板、松散、不自然,字口面宽底窄,同时有錾痕。铭文字体,内容虽皆能仿制,但笔法和韵法却是难以模仿的。另外,真器伪铭者皆伤皮色,器表有锈而字口无锈,即使字口处作上假地子、假锈,也与器表的地子、锈色不符。
 
    增铭法:即真器上原有铭,但铭文简单,作伪者在真铭前后增刻伪铭;或真器上本应对铭,因器缺失某部分使铭文残缺,修配时连铭文也一起刻出。在器物上增刻伪铭后,伪铭的锈色、地子与真铭不同,字口也明显不同。
 
    补铭法:即真器上原有铭,但铭文中缺字,作伪者将其补上;或真器上本无铭,后刻上伪铭,因某种原因漏刻了字,后来又补刻上。
 
    腐蚀法:这种方法是在青铜器需要刻铭的部分涂上蜡,在蜡上刻好字,然后用三氯化铁在刻好的字口上咬腐,然后将蜡去掉,就会出现凹陷的字口。
 
 
=====================
 
从作伪方法鉴别青铜器
 
  青铜器因其独有的艺术和文化含量,在收藏圈被认为是一种高档的收藏品。随着人们对青铜器认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青铜器,有了市场,作假者便乘虚而入,防伪就显得尤其重要。青铜,是指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如铜与锡的合金为锡青铜,铜与铅的合金为铅合金,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古称“金”或者“吉金”。在人类技术发展的阶段中,使用青铜兵器和工具的时代,被称为青铜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可能没有想到,在青铜器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的今天,青铜器又成为众多收藏者的把玩之物,而形形色色的赝品青铜器也充斥着大小古玩市场,让收藏者防不胜防。想辨伪,首先就要了解作假者都是采用什么方法作伪的。据专家介绍,青铜器作伪主要有四种方法:镶嵌法。将新做的青铜器用酸作旧,再用老锈镶嵌在铜器上,这种方式“打眼”就打在有人光考虑老锈,不看器型。如此上当,实在是可惜。镶嵌老锈一般都选在口沿、纹饰、耳朵等容易看到的部位,老锈是从老青铜器上刮下再贴到新器上去的。这种作旧的鉴别方法是不要光看老锈,要整体上去鉴别器物真伪。后刻花法。一件老的器物,上面没有纹饰,后来刻上,雕刻细致入微。这种器物的鉴别方法是看凹槽里有没有包浆和锈色,如果是新刻的,凹槽里的包浆肯定被破坏。另外,什么时期的纹饰应该有什么时期的器型,如汉代的素鼎,如果刻上战国时期的纹饰,肯定是张冠李戴。残器成整器。在市场上,器型古怪的东西一定要注意,有可能就是一些残器拼凑在一起的。比如,用?[下半部分做成一个鼎;用盆子改成簋等。这种作伪的方法在市场上见的最多,因此在碰到奇特器型的东西时,买家一定要小心。新胎贴老皮。做成一个新器物,用老皮根据真正器物的花纹刻出来,刻出和老青铜器一样的东西贴到新器上去,做的大部分是高浮雕作品。这种器物就要看胎里锈色和外皮锈色是否一样。


相关评论

容艺网(www.rongyi.org)-容天下艺术信息于一网(容艺网艺术交流很容易)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及时删除!

技术支持:能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