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项 > 古玩
+

明清雕刻珍品的“匠心与仙工”

2014-08-05    作者:古董拍卖专家    阅读:2955

在人类的工艺美术中,雕刻工艺可说是最早的品类之一。从考古发掘与文献资料中可知,先民在原始社会中已知运用大自然中的玉、石、竹、木、牙、角、骨等材料,制作出实用性或装饰性器物。由于质材特性不2,每种材料都有不同的奏刀方式,其中竹、木、牙、角与果核的工艺最接近,在十六世纪明代中叶以后异军突起,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


       虽然源远流长,但是殷商以前手工业历史比较模糊。周代百工隶属于冬官,其后各代官方手工业迭有兴衰;至于民间手工业则一直保持某种程度的发展。到了元代,破坏了原有的手工业,确立“匠户”制度,当时有不同的工匠管理机关,也聚集了各种工匠,因而刺激了各类工艺的兴起。

       明代洪武初期,对于匠户的户籍,完全依据元代的旧籍,不许变动。明代前期,虽然工匠有匠籍,而且世袭不替,但是优秀的匠人得到皇帝的赏识,也可以官至卿贰;身为四民之首的士人也曾动手制作器物。到了明代晚期,有些著名的工匠不但以自己的技艺建立家业,并且与文人平起平坐,分庭抗礼。此时匠户制度已名存实亡,不少有心匠户力争上游,努力提振家声,进而获得开明之士的尊敬与推崇。由于杰出的匠人可与士绅分庭抗礼,清初顺治二年(1645)五月十九日朝廷正式下令废除“匠户”制度。
明清雕刻珍品的“匠心与仙工”
       明代的“匠户”制度虽然束缚了匠人的身份,但是技艺特出的匠人受到皇帝的赏识也能官至卿贰,因此激起有心匠户力争上游。明代不少职业匠人不但读书识字,更汲汲于获得文人的认同,以期与文人交往。除了学问外,职业匠人与文人往来仍相当仰赖其技艺。因此,明代中期以后的工艺在皇帝和文人的重视与提倡,以及工匠自身的努力下,蓬勃发展,雕刻工艺也进入了新的境界。

       清代康、雍、乾三朝,内廷造办处雕刻匠役在皇帝的支持下匠心独运,民间作坊也在士大夫与商贾的赞助下努力不懈,使得雕刻艺术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其中广东牙匠所擅长的连链、活纹、牙丝编缀与复层象牙球等工艺,在内廷有“仙工”之称。

       总之,明代中叶以后雕刻工艺发展成独立的艺术门类后,在朝野人士的支持与赞助下,雕刻匠役能充分发挥匠心,雕刻技艺日精月益,精益求精,最终得到“仙工”的赞誉。

       清前期吴之璠雕竹牧马图笔筒,乃取竹节一段,留下一节作器底,底微内凹,口缘与底缘因“减地”而微侈,近底缘处雕出三足,器壁浅浮雕一马卧地翻滚,一戴幞头、双手握缰绳的圉人,欲降伏这匹马鬣怒张,前二足拳而左向,后二足蹴空而蹬的烈马。雕者栩栩如生地抓住了圉人御马的画面,从笔筒的侧壁可看出人、马皆只些微浮凸于器表,而阴刻的丝丝马鬃、马尾和四蹄上方的腿毛渐与地子平齐,充分表现迫地(薄地)的功力。在微微浮凸的人、马上,作者又用阴刻技法雕出衣褶、眉目、肌理等等。

       吴之璠工绘花鸟、人物,也擅长行草书,书风秀媚遒劲。嘉定竹刻界在“嘉定三朱”的前导下,除了一般俗工之外,也多书画皆通,吴之璠可说是个中翘楚。可惜生前未成名于乡里,往来的嘉定友人中又缺乏著名士子,故而生平事迹鲜为人知。

       清前中期雕象牙龙舟(带莳绘鸡形盒),高3.6、长5厘米。全器用多块小象牙磋制而成,舟作昂首龙形,船舱呈三层楼阁形状,楼阁形舱之门窗开阖自如;船身左右各有八桨,甲板上有栏杆、牌楼、回廊。舟上共插饰十六面三角旗帜、一顶伞盖。

       清朝以来,这件龙舟与莳绘公鸡形盒皆收贮于养心殿的华滋堂或燕喜堂中。当年清室善后委员绘点查小组清点此件雕象牙龙舟时(民国十四年,1925,九月二十四日上午),以莳绘鸡形盒为本件,即“吕一九八七”乃指漆盒,名之为“金漆鸡盒”,并附注:“内存雕刻象牙龙船一隻”,如今已正视这件巧匠的心血,并分别赋予点查号。漆盒应出自东瀛漆匠之手,龙舟则出自于当时内廷南匠中的牙匠之手,鸡盒颇见趣味,龙舟可见匠心,相得益彰。

       清前中期雕黄杨木搔背罗汉,高4.4、长4.6厘米。全器取一小块黄杨木,立雕一双腿盘曲趺坐罗汉,僧袍褪至腰部以下,袒露上身。罗汉左手支地,右手执一爪杖,自右肩反垂于后背,作上下搔背状。一隻哈巴狗跃伏于罗汉双膝间,尾巴上扬,仿佛正对着主人摇尾轻吠。罗汉眉目瘦削,额头与眼尾皱纹深陷,嘴角含笑右翘,双目露出舒坦神情,好不畅快!

       这件木雕品器甚微小,若非黄杨木不易达此境地。

       清前期雕黄杨木西园雅集笔筒。明清时期流传着北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3),15位当时的文豪、书家与画家在也是书画家的驸马王诜的园林——西园中,汇聚吟咏的故事。这15人中有当时社会上推崇的文人苏轼、苏辙兄弟、黄庭坚、秦观、米芾、李公麟、晁补之、张耒、郑靖老、陈景元、王钦臣、刘泾、蔡肇、李之仪,以及禅僧圆通大师。由于这16人在当时文坛与书画艺坛占有一席之地,再加上传世有米芾的一篇《西园雅集图记》,乃为李公麟所画的《西园雅集图》而作,使得这次的聚会闻名遐迩,千古传唱。这件清盛世时雕刻家用黄杨木雕制的笔筒乃是根据《西园雅集图记》中所描述的情境,刻画出纹饰,但是巧匠依构图所需曾稍加增损。这件笔筒最大径超过20厘米,实属不易,器表纹饰雕刻得相当深陷,并为实用而掏膛,配合着质材截面呈现不规则周壁,实非竹雕品所能产生的效果。

来源: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